更新时间:2022-11-23 03:53:36点击:
近日,记者来到新郑市具茨山管委会转沟脑村的螺祖文化园,探访这个村子里的“脱贫锦囊”项目——鱼菜共生。转沟脑村距离新郑市区22公里,是个以“三沟两岭"地形为主的村子,问及村名的由来,村民打趣道:“转沟脑转沟脑,顾名思义咋转都出不去的就是转沟脑。”长期以来,转沟脑村受地形影响,村集体经济薄弱,产业结构单一,让大山里的父老乡亲囿于贫穷落后的苦境中。但自从“鱼菜共生”的项目出现,这个村子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。
“原来我们村子一直是贫困落后,根本就没有产业项目入驻,我和村委班子们天天为如何脱贫而开会讨论。”转沟脑村村主任寇花平是鱼菜共生项目的主要负责人,通过多次前往山东等地考察,她下决定做一个新郑市没有的项目——鱼菜共生。据寇花平介绍,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,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,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,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,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,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。
“其实做这个项目的初衷,除了带动村子里的集体经济以外,我们考虑的还有是村里老人的收入问题。”寇花平说,由于村子常年来的贫困,导致很多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,留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,年纪稍小点的中年人倒还可以负担起家里面的支出,但是50岁到7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人,就很难找到工作来补贴家用。于是,在发展鱼菜共生项目的同时,寇花平设立了食用菊花种植项目。“我当时请来了外地的老师到村子里讲课,专门针对村民进行育苗技术培训,这样一来,村里的老人不仅掌握了技术,还可以拿到每个月2000块钱的工资。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转沟脑村把这一点实实在在地做到、做通、做透了。
“以往我想去打工,都没人要,在家俺跟老伴老是因为找不到活上愁。”今年67岁的王留灿是转沟脑村的建档立卡户,由于家里经济困难,他和老伴不得不出来打工,但是因为年龄大,王留灿是处处碰壁。
“后来村里突然喊着我们要参加一个培训,说是学习育苗、插苗、剪枝、移栽之类的农耕技术,开始我还感觉没啥好学的,不就是种地吗,一辈子的老农民谁都会种地。”王留灿说,接受了培训他才知道,他所学习的农耕技术,与他往日的种地是大相庭径的,“现在俺们技术学会了,也不愁找不到饭吃,家门口就是活,俺老伴和俺一块来干活,俩人一月能挣好几千块哩。”
据了解,自鱼菜共生项目开设以来,转沟脑村共解决贫困人口就业上百人,单是菊花种植基地就落实了60名村民就业。下一步,转沟脑村将继续利用集体资源,盘活集体经济,把发展现代农业与开展服务创收相结合,带领村民走上农村工业化、城镇化、产业化的兴乡富民之路,把转沟脑村打造成一个集农业、旅游、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村。